乳癌婦女中有1/4的人會得憂鬱症,根據林佳佑(2008)及林怡伶(2011)碩士論文研究,發現乳癌患者接受乳房重建後可改善生活品質,降低心理衝擊,並可恢復身體心像。乳房重建並不會增加乳癌復發率,也不會影響復發及轉移的偵測,對於術後化學治療也無衝突,所以,乳房重建是乳癌婦女很好的選擇。
林佳佑、鄭明輝(2008)乳房問卷(Breast-Q)-乳房再造(手術後)版中文化及相關因素探討,碩士論文
林怡伶、鄭明輝 (2011)探討乳癌婦女接受乳房切除及乳房重建手術前後焦慮、憂鬱與身體心像,碩士論文
乳房重建生活品質相關探討
【摘要】
乳癌及其治療以許多不同方式影響婦女的身體心像感受、情緒安適與性健康。本研究以橫斷、描述性研究探討乳癌生存者身體心像、憂鬱狀態與性生活調適之相關。以北部兩所醫學中心乳房外科、整形外科與乳癌病友團體為研究場所,採立意取樣,共收案155位罹病滿六個月以上乳癌婦女。以「身體心像量表」、、「憂鬱量表」、「性生活調適量表」為研究工具,進行資料收集。重要結果如下:
研究結果發現,乳癌生存者身體心像感受屬於稍微〜相當(關注/受影響)程度;以診斷為零期、大專(含)以上學歷、罹病期間仍持續工作者,有較正向的身體心像感受。乳癌生存者之憂鬱狀態屬於正常範圍,25.2%個案得分大於16分,達臨床憂鬱診斷標準;教育程度為高中(含)以下、有宗教信仰者,有較高憂鬱感受。72.3%乳癌生存者感到性生活受到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超過60%婦女有性慾降低情形,影響程度屬於輕〜中度影響;年齡愈大、已停經或無月經狀態、曾接受化療與荷爾蒙治療者性生活調適較差。婦女平均恢復性生活時間為4.90±5.4(月),以年齡小於40歲、大專(含)以上學歷、未接受化學治療、無憂鬱感受者較快恢復性生活。
接受不同手術乳癌生存者於年齡與月經週期狀態呈顯著差異,以乳房重建者最為年輕;三者於身體心像感受達臨界顯著(F=3.03, p=.05),以乳房保留手術者身體心像感受最正向;但在憂鬱狀態與性生活調適方面,三者則無差異。
乳癌生存者之身體心像感受與憂鬱狀態呈正相關;身體心像感受、憂鬱狀態與性生活調適亦呈正相關,即身體心像愈負向、愈憂鬱者,性生活調適愈差。乳癌生存者之性生活調適預測因子為罹病後情感變疏離、年齡、身體心像、月經狀態,可解釋44%性生活調適之變異量。本研究發現可促進臨床護理人員對乳癌生存者性生活調適之重視,了解影響性生活品質之相關因素,並提升乳癌生存者之性健康。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本研究主要目的為探討乳房重建手術對乳房切除的乳癌婦女生活品質及身體心像之影響。本研究為描述相關性研究設計,採縱貫式調查法。共有66位病患參與本研究;其中31位預接受改良型乳房根除術(MRM)者、23位預接受改良型乳房根除術合併立即乳房重建之乳癌患者、12位曾接受乳房切除手術,預接受乳房重建手術之乳癌患者。於手術前、手術後一個月、手術後三個月進行評估。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表、社會支持量表、身體心像量表及生活品質量表。以SPSS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切除組個案手術後生理功能及活力狀況顯著比手術前差。立即重建組手術後一個月的生理功能、因生理功能角色受限、身體疼痛情形及整體生理健康狀況較手術前差。而術後三個月較術後一個月佳;術後三個月的心理健康較手術前佳。延遲性重建組個案在手術後心理層面的社會功能及整體心理健康狀況方面顯著較手術前佳。
二、切除組個案手術後的身體心像感受較術前差。立即重建組個案手術前與手術後的身體心像感受無差異。延遲性重建組個案手術後三個月身體心像感受顯著優於手術前。
三、手術後三個月立即重建組及延遲性重建組個案整體心理健康狀況優於切除組個案。
四、手術前延遲性重建組個案的身體心像感受較切除組及立即重建組個案差。切除組個案身體心像感受變差的情形與立即性重建及延遲性重建組個案身體心像感受變佳的情形達顯著差異。
五、婚姻狀況、癌症診斷分期、自覺疾病嚴重度及社會支持程度為影響立即乳房重建乳癌病患身體心像之因素。
六、教育程度、宗教信仰、癌症診斷分期、自覺疾病嚴重度為影響乳房切除組個案生活品質之因素。癌症診斷分期、自覺疾病嚴重度為影響立即重建組個案生活品質之因素。重建方式為影響延遲性重建組個案生活品質之因素。
整體而言,乳房重建手術可以降低乳房切除對婦女身體心像造成的衝擊,並且幫助乳房切除的乳癌婦女改善生活品質及提升身體心像感受。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本研究的目的是在瞭解乳癌患者乳房切除後接受乳房重建手術的經驗歷程。採質性研究現象學研究法共訪談十六位乳癌婦女乳房切除後接受乳房重建手術者,以其個別觀點來瞭解乳癌婦女於乳房切除後接受乳房重建所面臨的生活經驗。
訪談資料以Colaizzi(1978)的研究步驟進行分析,根據資料分析歸納呈顯出三個主題及三個整體性描述,包括失落的乳房為身體完整性改變的生活經驗、乳房重建決策過程為追求身體完整性的生活經驗、嶄新的乳房為身體完整性重現的生活經驗,結果建構出此現象本質意義為身體完整性。
藉由本研究的呈現,希望能引發護理人員進一步的省思,在護理個案時除了重視疾病對身體影響外,也能重視人的身體完整性。站在個案的立場去體會她們的處境,去澄清她們的困惑並瞭解她們的行為意義,如此才能提供乳房切除後接受乳房重建者所真正需要的關懷及個別性護理。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本研究將乳房問卷(Breast-Q)-乳房重建版(手術後)探討進行中文翻譯,並進行問卷信效度分析後,在針對乳房切除後接受乳房重建的患者,依乳房重建方式分組與重建時機分組,了解重建後生活品質狀態,並分別比較不同重建方式與重建時機之間的差異及影響因素。本研究共收案69人,資料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與討論歸納如下:
一、在生活品質中安適感的部分,自體組織與植入物重建無差異。但延遲性重建在軀幹與腹部症狀之安適感高於立即性重建者。
二、在生活品質中滿意度的部分,自體組織重建組在乳頭外觀滿意度、對整形外科醫師、護士與其他醫生滿意度等方面優於植入物重建。此外,延遲性重建組在腹部外觀滿意度、對乳頭外觀滿意度以及對整形外科醫師滿意度高於立即性重建組。
三、乳房重建後至目前生活品質的部分,自體組織重建優於植入物重建。立即性與延遲性重建者則是無差異。延遲性重建者在重建後生活品質會比乳房切除未重建的生活品質狀態好甚至恢復到未得乳癌前的狀態。
四、年齡、工作狀態、婚姻狀態、乳房切除時間、乳房切除手術方式、乳房重建時間與是否接受乳頭重建影響為影響自體組織重建生活品質之因素。年齡較輕、有工作與無婚姻狀態生活品質較好。接受改良式乳房切除術、乳房切除與重建時間越短、有接受乳頭重建者生活品質中腹部與軀幹症狀安適感較好。
五、教育程度與乳房重建時間是影響植入物重建生活品質之因素。高中職與乳房重建越久者生活品質較好。
六、教育程度、宗教信仰與癌症分期是影響立即性重建生活品質之因素。教育程度越高者、有宗教信仰與癌症分期第1期者生活品質較好。
七、年齡與乳房切除手術方式是影響延遲性重建生活品質之因素。年齡較輕、接受改良式乳房切除術生活品質較好。
整體而言,延遲性乳房重建能夠讓已經乳房切除的婦女重新感受乳房失而復得;立即性重建能夠減輕即將接受乳房切除婦女心理上的衝擊。以重建方式探討發現,自體組織重建不只重建乳房外型,還能夠使身體重現曼妙的曲線;植入物重建則是一種簡單快速恢復身體外觀的重建方式。不同的重建時機與重建方式都各有優點,未來應依據患者的需求,從專業的角度提供患者相關資訊做選擇。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乳房重建手術對乳房切除的婦女焦慮、憂鬱及身體心像之影響。本研究採縱貫式(Longitudinal)研究設計。共71位病患參與本研究,分別為乳房切除組26位、立即性乳房重建22位及延遲性乳房重建組23位,於手術前、術後1及3個月進行評估,問卷內容包含個人基本資料、醫院焦慮與憂鬱量表及乳房問卷修訂版(Modified Breast-Q)之身體心像次量表。以SPSS統計軟體進行分析,研究結果歸納如下:
一、切除組樣本在術後一個月及術後三個月的身體心像較術前差。立即性重建組樣本手術前、術後一個月及術後三個月的身體心像無差異。延遲性重建組樣本在術後一個月及術後三個月的身體心像顯著較手術前佳。
二、手術前延遲性重建組樣本身體心像的感受顯著較切除組及立即性重建組樣本差。術後三個月立即性重建組及延遲性重建組樣本身體心像的感受顯著優於切除組樣本。
三、切除組、立即性重建組、延遲性重建組樣本在術後三個月有焦慮狀態的比例,分別為26.9%、22.7%、13%;而切除組、立即性重建組、延遲性重建組樣本在術後三個月有憂鬱狀態的比例,分別為26.9%、13.6%、4.3%。
四、立即性重建組樣本術前焦慮感受顯著高於術後三個月。延遲性重建組樣本術前焦慮感受顯著高於術後一個月及術後三個月。而延遲性重建組在術後三個月的憂鬱感受顯著低於手術前。
五、手術後一個月,延遲性重建組樣本的憂鬱感受顯著低於切除組樣本。
六、切除組樣本術前在意病情進展的程度明顯較術後一個月與術後三個月時高。延遲性重建組樣本術前在意手術方面-麻醉及疼痛的程度明顯較術後一個月與術後三個月時高。
七、教育程度為影響切除組樣本身體心像之因素。宗教信仰為影響立即性重建組樣本身體心像之因素。目前接受輔助治療為影響延遲性重建組樣本身體心像之因素。
八、教育程度及目前接受輔助治療為影響立即性重建組樣本焦慮感受之因素。婚姻狀況及目前職業為影響延遲性重建組樣本焦慮感受之因素。
九、三組樣本之焦慮、憂鬱與身體心像呈負相關。
整體而言,乳房切除對婦女會造成身體心像及心理的衝擊,立即性重建能降低乳癌婦女乳房切除後身體心像及心理的衝擊,而延遲性重建可讓失去乳房的婦女,重獲女性自信,改善心理負向情緒。因此,應特別協助乳房切除未重建婦女給予適時的心理支持,以提升其身體心像感受。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接受乳房重建術乳癌婦女住院至返家初期之身體心像及健康需求之影響。採縱貫性重複測量及描述性研究設計,共22位個案參與本研究,於在手術前一天(D0)、手術後第四天(D1)、出院後第一次回診(D2)及出院滿一個月之回診(D3)進行以下問卷資料之收集包括:「個人基本資料表」、「身體心像量表」、「健康需求滿足評估量表」。以SPSS 統計軟體之ANOVA進行分析,研究結果顯示:
一、 身體心像:
(一)身體心像於不同時間點有顯著差異(F=108.42, P <0.000),手術後第四天(D1)身體心像感受最負向。
(二)出院後滿一個月回診(D3)與手術前(D0)及手術後第四天(D1)的身體心像感受程度皆達統計上差異(P <0.05),表示出院後滿一個月回診為身體心像感受最佳之關鍵期。
(三)教育程度、職業、經濟來源、因病而影響工作及癌症期別對各時間點之身體心像感受具顯著差異(P <0.05)。
二、健康需求之滿足:
(一) 生理需求滿足程度:不同時間點具顯著差異(F=1428.5, P <0.000);以出院滿一個月之回診(D3)最滿足,出院後第一次回診(D2)最不滿足;手術前一天(D0)各與手術後第四天(D1)、出院後第一次回診(D2)及出院後滿一個月回診(D3)皆達統計上差異(P <0.05)。
(二) 心理社會支持需求滿足程度:不同時間點具顯著差異(F=1334, P <0.000);以出院滿一個月之回診(D3)最滿足,手術前一天(D0)最不滿足;手術前一天(D0)各與手術後第四天(D1)、出院後第一次回診(D2)及出院後滿一個月回診(D3)皆達統計上差異(P <0.05)。
(三)訊息需求滿足程度:不同時間點具顯著差異(F=165128.9, P <0.000);以手術後第四天(D1)最滿足,手術前一天(D0)最不滿足;手術前一天(D0)各與手術後第四天(D1)及出院後第一次回診(D2)達統計上差異(P <0.05)。
(四)癌症期別對各時間點的「生理需求」具顯著差異(P <0.05)。
本研究結果建議,對於接受乳房重建術之乳癌婦女應主動引導個案抒發對身體心像的感受,尤其在手術前及手術後初期於不同時間點;手術前,手術後第四天(約於加護病房觀察期),返家初期一週內及返家一個月提供適切護理指導,包含生理及心理社會支持需求,返家初期居家自我照護指導及追蹤亦為重要議題。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摘要】
研究目的:旨在探討以乳癌患者自陳之健康相關生活品質的狀況,評值乳房重建手術對改善個體身心各層面的長期成效。
研究方法:採前瞻縱貫性設計,以方便取樣選取北部三所醫院一般外科與重建整形外科病房與門診,共有100位符合收案條件的女性乳癌病患參與本研究,其中39位接受乳房切除,另61位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於手術前、術後1、3、6、及9個月等5次時間點,以Breast-Q乳房生活品質評估表,進行自陳式評值資料收集,統計樣本檢力達0.8。主要以廣義估計方程式 (General Estimating Equation, GEE)分析此重複測量資料,依手術方式與時機進行分組資料比較,了解樣本生活品質各範疇之改變趨勢,並分析預測因子。
結果:接受重建者術後的生活品質感受,呈現正成長趨勢;未接受重建的乳房切除患者,則明顯下降。術後9個月,切除組較重建組明顯發生肩頸不適與手臂活動受限的生理困擾。接受延遲性重建者術後Breast-Q生活品質所有範疇皆較術前顯著改善,立即性重建個案則除社會心理安適外,皆復原至與手術前狀況一般。重建後生理不適出現在術後第1個月時,隨後復原。立即性重建者採用人工義乳或自體組織移植方式,手術成效相仿。延遲性重建行自體組織移植者在生活品質改善趨勢較多。整體而言,接受重建術者的健康生活品質術後3至6個月有顯著改善或復原。「年齡」、「乳房切除後至重建的間隔時間」與「癌症診斷分期」為影響接受乳房重建生活品質之預測因子。
結論:乳房重建術具改善與維護自我心像與生活品質的成效,是一有效的臨床處置。長期追蹤的資料,及以Breast-Q乳房問卷進行評估,能適當反應乳癌手術患者日常生活各層面所遭遇的感受。
(原文連結:臺灣碩博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