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報導連結:https://www.uho.com.tw/article-61635.html
乳癌多年蟬連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面臨可能失去乳房的不安,許多人擔心是否應該在乳癌治療前先凍卵,保留生育機會?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理事長、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於《乳癌奇蹟治癒》一書中,分享乳癌相關的衛教知識,包括凍卵的時機與選擇、術後正確保養和定期追蹤,幫助民眾戰勝乳癌。以下為原書摘文:
罹患乳癌還可以懷孕嗎?
以近10年研究觀察,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逐漸下降,正值生育年齡時罹患乳癌的人越來越多,加上現代許多女性晚婚,本身最佳生育年齡已經快要錯過,在此時被診斷出罹患乳癌,會非常擔心未來要做化學治療、放射治療或抗荷爾蒙治療後,想要生育可能會更加困難。 現代助孕醫學發達,對想生育的乳癌患者來說是一個契機,很多人詢問,是否應該在乳癌治療前先凍卵,保留生育機會?以下建議和做法提供參考:
未制定治療計畫前先諮詢
乳癌治療的完整療程可能超過1年或數年的時間,等到完成療程時,更年期到了嗎?卵巢功能還活躍嗎?關於這個問題,現在有些技術可以增加罹癌後再懷孕的機會,像是在化療期間打停經針保護卵巢,或是在治療前先凍卵(或凍胚胎)等。 例如,如果是荷爾蒙陽性的乳癌病患,服用抗荷爾蒙的藥物如泰莫西芬需要5年以上,等治療完是幾歲了?要想懷孕、生育小孩的可能性有多少,需要看個人罹患癌症當時的年紀,加上治療的療程需要多少年,才能去推估懷孕成功的機率。建議乳癌確診後,還未制定治療計畫之前,就要先與婦產科不孕症或人工授精專家,諮詢最適當的凍卵時機與做法。
保存生育力:預先凍卵4步驟
女性進入青春期,卵母細胞約有40萬顆,之後隨著年紀增加,卵子數量會逐漸下降,直至更年期到來就會停止排卵,因此要把握這種生理年齡的特性,評估自己是否符合凍卵的條件。 女性在35歲以後卵子庫存量就開始快速減少,所以一般建議35歲以前是凍卵的良好時機。如果卵巢曾經接受手術或是化學治療、放射治療等,也可能造成卵子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完全衰竭。 如果乳癌患者必須接受化學治療,使用藥劑如癌得星(Cyclophosphomide)、艾黴素(Doxorubicin)、紫杉醇(Taxane)等,建議要把握「化療前2週」的時間先接受凍卵的療程,對於日後生育功能的保存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機會。
- 卵子評估:首先要會診婦產科生殖內分泌專科醫師先做評估,包括骨盆腔檢查、女性荷爾蒙評估及陰道超音波濾泡檢測,了解執行一次凍卵手術可以得到多少卵子。
- 注射排卵針:接受10~12天排卵針劑注射,由患者自行施打,於皮下注射Gonal-F、Puregon等藥物;另外也可選擇長效型針劑Elonva,可維持7天,減少打針次數。
- 施打破卵針:透過超音波追蹤,當濾泡達成熟狀態,即可施打破卵針HCG,並安排於36小時之後進行取卵。
- 無痛取卵:取卵手術為門診手術,需輕度全身麻醉,經陰道超音波導引輔以細針取卵,腹部有傷口,過程不會疼痛,大約20分鐘即可完成,不必住院。依據臨床經驗,冷凍卵子1顆的臨床懷孕率約5~12%,視接受手術的女性年齡及荷爾蒙狀況而不同。平均而言,凍卵顆數以15~20顆成功機率較高。
根據試管嬰兒專家蔡佳璋院長臨床技術,目前有2種主要的凍卵方式:
- 慢速冷凍(Slow-freezing):生殖中心的胚胎師必須同時在解剖顯微鏡下,確認濾泡液中的卵子成熟度及確實數量,並在胚胎室以冷凍小管汲取,每2~4顆為1單位來進行,並迅速放入液態氮筒內,在負193°C恆溫下長期貯存。
- 玻璃化快速冷凍(Vitrification):冷凍保存做法普遍用於試管嬰兒中心,目前文獻研究也多採用此種方式,最大的優勢是將來解凍的卵子存活率可達95%,精卵受精成功率約75%。
(本文摘自/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方舟文化)
原報導連結: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91037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教授,首度公開獨步全球的乳房重建和淋巴水腫治療創新技術。超值收錄100個乳癌治療必知重要醫題,例如我需要做「乳癌遺傳基因檢測」嗎?預防性乳房切除是必要的嗎?重建的乳房有感覺嗎?等等,提供最專業的醫學觀點。教你就醫時問對關鍵問題,和乳房外科、腫瘤科、整形外科、婦產科等不同醫師、護理師溝通無障礙。
文:鄭明輝
身體「怪怪的」就要注意:乳房「有變化」就是乳癌嗎?
乳房自我檢查時如有摸到腫塊,先不要太驚慌,大多數的腫塊都是良性的,但是一定要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不要疏忽。如果是良性腫瘤,沒有壓迫性和立即危險,追蹤觀察即可;如果檢查出來是惡性,能被自己摸出來的大小通常已非輕微,要立即就醫治療。臨床上也有許多個案一開始發現乳癌時,並不是在乳房部位發現異狀(有時自我檢查可能摸不出來,有些人也沒有定期到醫院做檢查的習慣),而是因為覺得身體「怪怪的」、「不太對勁」。
有一位30多歲的女藝人就曾勇敢公開自己無意間發現罹癌的經歷,當時她覺得自己很容易累,怎麼休息都沒有改善,加上胸痛、腰痛不舒服,所以才到醫院去做檢查,當醫師跟她說是「乳癌」時,她非常錯愕,完全沒想到這些「八竿子打不著邊」的不舒服症狀和乳癌有關係。
雖然乳癌最具體的症狀會以腫瘤來表現,但若是平常疏於檢查,或是癌細胞轉移表現在其他器官組織上才被發現,嚴重程度就會提高許多,因此養成平日自我檢查加上定期到醫院檢查的習慣,多重把關非常重要。乳房部位的變化性,大致可區分為生理週期變化與風險較高的異常徵兆。
乳房三個正常變化——先安心,這些和乳癌無關
平日健康的乳房在外觀或硬度上也可能出現變化,並不代表健康出問題,如荷爾蒙的週期波動、輕微發炎或老化現象,都屬於無害的變化:
- 月經期間荷爾蒙發生變化,有些女性乳房會腫脹甚至會痛,或乳房內部出現水腫積液,摸起來好像有腫塊,這些現象等經期結束後就會自然消失,可以觀察自己乳房週期變化的規律性。
- 婦女懷孕時,乳房的泌乳腺的數量和體積會大幅增加,因而脹大,哺乳時乳汁多為白色或極淺的淡黃色,有時可能因泌乳過多而造成乳腺阻塞,乳房出現發熱、腫脹、變硬、腫塊甚至會疼痛,當乳腺阻塞時需設法將乳汁擠出排空,可盡量哺餵母乳,或將乳汁擠出冷凍貯存備用。如果變成乳腺炎,乳房與乳頭紅腫熱痛,可能需要服用抗生素治療,需就醫診治以免感染加劇。
- 服用或注射含荷爾蒙成分的藥物,如避孕藥、避孕針、補充荷爾蒙營養品,或是乳腺受到感染,都可能造成乳房腫脹、組織變得比較緊實、乳頭滲出分泌物等現象,這些並非乳癌的徵兆。
以上情況雖非乳癌,但若造成不適感或有疑慮,可至乳房外科請教醫師是否需要治療。
乳房「長這樣」就危險了:五大乳癌徵兆,立即就醫檢查
乳癌組織剛形成時,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也不會疼痛。專業乳房外科醫師在門診短時間內的觸診(約一公分的腫塊可摸得出來),若腫瘤較小,一時間可能也無法觸摸到異狀,所以搭配每個月一次乳房自我檢查(約兩公分的腫塊可摸出),加上每年定期到醫院做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篩檢(可辨識出一公分以下的細微異狀),形成三道完善的乳癌防禦網,檢測的效果最為可靠。當癌細胞生長到「可摸」、「有感」的程度,或外觀有以下明顯的症狀,通常都屬中期了,一定要立即到乳房外科做詳細的檢查:
- 若發現乳房的大小、形狀改變,雙側乳房高低位置本來對稱但變得不對稱,或乳房組織間的懸韌帶受到癌細胞破壞而收縮,造成乳頭移位、乳頭凹陷或皮膚外觀變形,就要特別提高警覺。
- 乳房或腋下有腫塊不一定是乳癌,90%以上的腫瘤是良性乳房瘤,如乳房囊腫(Breast Cyst)或纖維瘤(Fibroadenoma)。但如果已經是可以明顯摸到的大小,都建議到醫院做進一步檢查。「痛感」無法單獨用來判斷腫瘤是良性或惡性,通常良性纖維瘤不會痛,惡性腫瘤有90%也不會痛,腫瘤生長的位置或大小壓迫到或侵犯到神經,才是造成疼痛的原因。
- 生理期或懷孕哺乳,正常乳頭分泌物為透明或白色乳汁;纖維囊腫或乳管擴張、發炎則可能出現黃綠色分泌物;若乳頭滲血極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徵兆,要立即找乳房外科做詳細檢查。
- 乳房皮膚或乳頭、乳暈出現不明紅腫,或經久不癒的皮膚潰爛,甚至出現異味,都有可能是受到癌細胞侵襲,必須做進一步的詳細檢查。
- 癌細胞增生會阻礙周邊皮膚的血液循環,造成皮膚顏色改變(變深或紅紫色)、纖維化、收縮變皺,整體看起來凹凸如橘皮狀,有些末期患者的症狀會穿透到皮膚層,能明確看到潰爛的傷口、聞到異味,曾有家屬憂慮地描述親人乳癌情況嚴重卻不肯就醫:「她的傷口像是爆開一樣……」、「身上常發出像木瓜腐爛的味道……」、「母親左胸前衣服經常有一塊濕濕的……」這些通常都是乳癌三、四期的症狀,請立即接受治療,延緩惡化速度,勿再拖延。
以目前的醫學治療技術,乳癌已經不是絕症,而是可以控制和早期治癒的疾病,所以只要發現自己的乳房有任何異狀,不要遲疑,也不要輕信未經醫學證實的另類療法,應立即找合格的乳房外科做進一步檢查以確認病況,給予最正確有效的治療。
乳癌篩檢要去哪裡做?
國民健康署認證的乳癌篩檢醫院多達200多家,通常大型醫療院所、所屬轄區健康服務中心、當地衛生局(所)都有提供乳房篩檢服務,包括醫師理學觸診檢查、乳房超音波及乳房X光攝影,需先洽詢預約,並於檢查當日攜帶健保卡前往篩檢。
書籍介紹
本文摘錄自《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方舟文化出版
原報導連結:https://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ategory/183029/post/202309130054/
「我才25歲耶,怎麼可能?」當乳癌確診報告出來時,許多年輕女性患者的第一反應都是極度震驚,不敢相信自己會罹患乳癌,很多人甚至被嚇哭了,讓人看了相當不捨。乳癌不再是「婆婆媽媽」才要擔心的疾病,更不是更年期的「副產品」,近年來花樣年華、正值人生巔峰年齡罹患乳癌的消息頻傳,大眾熟知的歌手、演員、主播、星座專家等多位名人和網紅,都在很年輕的年齡就罹患乳癌,醫院門診中也不乏20〜30多歲的乳癌患者前來看診,她們的共同點都是認為自己年輕,沒想到身體出現的症狀是乳癌,多數都延誤了就醫時機,等到來看診時病情已經很嚴重了,每年都不乏年輕癌逝的案例。現在全球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已下降,大家必須有所警覺:年輕不等於健康,乳癌可能離每位女性都不遠!
35歲拉警報:台灣年輕型乳癌高達美國的4.5倍
根據罹癌年齡層的調查統計,台灣罹患乳癌的高峰年齡已下修至40〜50歲,而美國罹患乳癌的高峰期則是在50〜60歲,台灣乳癌患者的平均年齡比美國提早了10歲之多!其實在醫療現場,我們也常看到更年輕的患者,根據年輕族群乳癌患者的研究統計,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比例約占9%,高達美國的4.5倍;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約占9〜10%,相較於歐美的4〜5%,比例也高出近2倍之多。
「年輕型乳癌」為何比「熟齡型乳癌」不易治療?
乳癌是一種易受女性荷爾蒙影響的癌症,多數的疾病,年輕人症狀會比較輕微,治療恢復也會比較快,但乳癌情況不同。以乳癌類型和病程期數相同的情況來說,過了更年期,女性荷爾蒙較少的年長婦女,治療和恢復的效果有可能比20〜30歲女性來得好。另一個原因是,年輕女性認為自己年紀尚輕,不需要做乳房檢查,或是摸到異狀時不會聯想到是癌症,通常警覺發現的期數都較晚,同時因為年輕,身體分泌荷爾蒙非常旺盛,若加上飲食不節制與環境因素,就會促使乳癌細胞惡化更快速,治療和康復的效果因此比起年長患者較不理想。
兒童性早熟、胸部有硬塊和乳癌有關嗎?
國小中高年級的小學生大約8〜13歲,是乳腺開始發育的時期,在乳暈下能按觸到一個硬塊,稍微用力壓會有點痛,這是正常乳腺發育的現象,也是女孩青春期的第一個徵兆,通常不用擔心。除非有其他異常的乳頭分泌物、乳房變形等問題,才需就醫檢查。若在8歲前就有胸部發育的現象,屬於性早熟(或乳房早熟症),現代孩童因為營養過剩與環境荷爾蒙等問題,有不少「小胖子」體脂肪過高,後天體質不佳,這也會為成年健康帶來潛在風險,建議從小就要注重飲食與體重管理。有疑慮可至小兒科或兒童內分泌科做相關診察。
男性也可能罹患乳癌,莫輕忽
乳癌並非女性專屬,男性乳癌患者約為女性的1/120〜1/200,以每年女性乳癌患者16000人來計算,男性患者每年約有80〜130位,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群。
⁂ 男性也有乳腺和雌激素,需要做乳房篩檢
男性體內也有少數的乳腺和雌激素、生長激素、類胰島素生長因子、睪固酮的平衡機制,若雌激素上升、睪固酮下降,則會產生「男性女乳症」,也可能罹患乳癌。目前乳癌篩檢宣導多在提醒女性,男性常認為自己和乳癌無關而疏於防範,甚至發現罹患乳癌還覺得尷尬丟臉,真正到醫院接受治療時經常都是中晚期,或癌細胞已轉移,因此治癒率可能比女性患者差。男性的乳房脂肪和組織都比較少,比起女性,有腫塊的話其實比女性容易摸得到,做乳房X光攝影或超音波也更能清楚地檢測出早期異狀,建議男性同樣要定期做乳房篩檢。
⁂ 「男性女乳症」會變成乳癌嗎?
男性如果雌激素較高,容易乳腺增生,乳房變得肥厚柔軟,雖然數據上並未顯示會因此罹患乳癌,但雌激素較高為導致乳癌的因素之一,因此仍要留意風險。
⁂ 切除腫瘤後,男性也可進行乳房重建
男性因罹患良性或惡性腫瘤,必須以手術切除乳房時,胸部組織的缺損和外觀的改變,同樣會帶來生理和心理的衝擊,亦適用乳房重建的相關治療技術。
「3多4不」黃金飲食守則,和乳癌說掰掰
想要遠離乳癌、避免復發,除了要特別注意避開容易誘發荷爾蒙異常、讓身材變得肥胖或可能有塑化劑疑慮的食品之外,長遠的飲食計畫其實和預防其他疾病一樣,主要都應做到「均衡+清淡」2大標準,可參考以下7項具體的飲食行動做好日常健康管理。
根據醫學研究,光是能做到每日充足飲水這件事,順暢代謝與排毒,就能大幅降低身體初期的發炎反應,讓疾病和癌症不易形成。可自行準備1個大容量的水壺,方便明確定量,達成每日充足喝水約15000〜2000cc的目標。每個人基本喝水量也可依「體重(kg)×30 cc」來概算,注意要喝「白開水」才有用,喝茶或咖啡利尿,更需補充水分,含糖或調味飲料(即使含有天然蔬果汁)都不算是基本喝水量。
原型食物是指未經人工再製的天然食材,最理想的飲食是100%全天然原型食物,如果剛開始實行困難,可以從逐漸提高比例做起。「精緻」的人工再製食品,經常會將天然食材裡的重要營養成分去除掉(如蔬果和穀物富含植化素、B群、纖維質的皮層),化學添加物也會比較多,對健康來說,「好看好吃」的人造加工食品都應盡量避免食用。燥熱、活血的中藥補品,最好請教有執照的中醫師,再決定是否適合自己食用。
保持每一餐都是「原型+多元化」的飲食習慣,餐盤裡的色彩與種類豐富性很重要,蔬菜、水果、全穀類、蛋、肉類、堅果都要均衡攝取。以橄欖油或其他優良植物油取代反式脂肪,辛香料如辣椒、大蒜、洋蔥、蔥、薑含有豐富的抗癌植化素,小兵立大功,在手術後約1個月後不再需要禁食辛辣,料理時就可適量搭配食用,肉類可以部分改吃魚類海鮮,減少容易誘發人體炎症和癌變的紅肉、肥肉、動物內臟等部分。
在挑選食物時先排除油炸、燒烤類,可大幅減少致癌物上身。多吃未經烹調的生菜水果,可以攝取到豐富的酵素與纖維質,但生菜水果要洗乾淨,減少農藥殘留。需要烹調時以清炒、清蒸、燉煮等方式為宜,分量當餐吃完,不要隔餐反覆加熱。
又油又鹹,過多的調味會造成代謝上的負擔。手搖飲、精緻甜點、甜度越來越高的水果也帶來「糖毒」問題,在人體內轉化為脂肪,刺激雌激素分泌、壯大癌細胞活力,不僅容易誘發乳癌,也會使人體產生更多淋巴液,讓患有淋巴水腫後遺症的患者病況加劇。所以,一定要改變重口味的習慣,學習品嘗原汁原味。
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明確將酒精列為一級致癌物,過度飲酒不只傷肝、傷腦,女性經常飲酒也會增加罹患乳癌和各種癌症的風險。以醫學角度來看,飲酒的益處不及風險來得高,好處多來自釀酒材料如穀物蔬果的營養,而非「酒精」本身。尤其酒精會增加體內雌激素濃度,容易刺激乳腺、造成異常或腫塊,過多的熱量也會增加脂肪,並降低正常的體脂肪燃燒率,這些都是誘發乳癌的不利因素,尤其有乳癌家族病史、正在進行乳癌治療,或曾罹患過乳癌與婦科癌症的患者,更需要限制飲酒。
乳癌容易受到荷爾蒙的刺激而發生變化,經常有人會擔心地詢問:「富含雌激素的食物都不能吃嗎?」、「有哪些食物應該要避免?」根據研究,植物性荷爾蒙豐富的食物如黃豆、豆漿、豆腐、山藥、亞麻仁籽,其實具有抗癌作用,適量補充有助預防乳癌。比較要注意的是動物性荷爾蒙,如女性保養或更年期調整,有些人會吃蜂王漿、胎盤素、含動物性荷爾蒙的保健品或藥物,容易讓體內雌激素水平增高,尤其是乳癌高危險群或罹患過乳癌的患者,應盡量避免食用。
作者簡介_鄭明輝
曾任: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院長
現任:安德森整形外科診所院長、世界顯微外科醫學會副理事長、亞洲乳房整形重建學會理事長、台灣乳房重建協會理事長、密西根大學醫學院整形外科兼任教授
本文摘自方舟文化出版 《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
原報導連結:https://www.top1health.com/Article/310/92451
乳癌多年蟬連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每年新增約16000名以上乳癌患者,在台灣更是女性確診人數最多的癌症,飆長的速度看似匪夷所思,其實乳癌和生活習慣、環境污染、慢性病都有複雜的交互關係。安德森整形外科診所院長鄭明輝表示,遠離乳癌危機有3大要訣。
關於乳癌的迷思不少,過去多數人認為乳房比較豐滿、肥胖的女性才會罹患乳癌,或是認為有家族病史、遺傳基因才是乳癌的高風險群,然而根據臨床研究統計:90%以上的乳癌患者並沒有家族遺傳病史,身材纖瘦、年紀輕的乳癌患者也不在少數,傳統的刻板印象已被推翻。
我是乳癌高危險群嗎?3要訣遠離乳癌危機
安德森整形外科診所院長鄭明輝在新書《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中表示,乳癌是先天基因加上後天體質造成的多成因疾病,沒有絕對的高危險群或低危險群之分,遠離各種誘發因子,避免體內過敏反應、慢性發炎變成不可逆的損傷,是遠離乳癌危機的唯一方式。
3大類特別容易誘發乳癌的風險指標
鄭明輝醫師表示,醫學臨床歸納出3大類特別容易誘發乳癌的風險指標,可做預防性參考:
環境荷爾蒙潛藏在塑膠製品、美妝產品、清潔劑等用品中,造成人體荷爾蒙分泌異常,可能誘發乳癌。而含塑化劑的加工食品,高糖、高鹽、高油脂的飲食、作息不正常、熬夜等生活習慣,長期下來也會增加罹癌的機率,即使沒有家族遺傳病史,仍可能因為後天生活不當而罹患乳癌。
女性生理週期、荷爾蒙與乳癌,三者間有著密切的關係,尤其雌激素分泌過多時,特別容易造成乳腺異常,形成良性或惡性腫瘤,也可能使已經存在的癌細胞組織增生。月經週期失調,高齡後才懷孕生產,或是無生育、無哺乳的女性,以及長期補充富含女性荷爾蒙的食品或藥物,都可能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 單側乳癌:曾經一側乳房罹患乳癌,或有乳小葉異常增生,得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等婦科癌症者,復發或再次罹患乳癌的機率,比一般人高約2〜4倍。
- 家族病史:一等親(母親、姊妹、女兒)有人罹患過乳癌,個人風險可能高出一般人2〜3倍;二等親(祖母、外婆)罹患過乳癌,或家族中罹癌者當時年齡低於35歲,個人罹患乳癌的機率也會比一般人高,可能具有較高的乳癌基因遺傳相關性。
- BRCA基因異常:依據歐美國家臨床研究,經過檢測個人的BRCA1或BRCA2兩種抑癌因子異常者,可能比一般人容易發生乳癌、卵巢癌、胰臟癌、攝護腺癌(男性)。但此基因在檢測白人時(特別是猶太人)較準確,對亞洲人準確度不高。
鄭明輝醫師提醒,如果符合以上任何一項條件,必須更注意自己乳房的健康情況,一定要定期做乳房篩檢,即使檢查出是良性腫瘤,也建議要定期追蹤。
原報導連結:https://www.merit-times.com/NewsPage.aspx?unid=856198
文/鄭明輝(安德森整形外科診所院長)
我從長年來與患者接觸的經驗中發現,乳癌最令人恐懼的不是失去生命,而是失去乳房。對廣大的女性來說,失去這個本來應該相伴一生的「好朋友」,不僅感覺自己不再完整,憂慮治療期間無法兼顧家庭與工作,也唯恐會影響夫妻感情,心理壓力非常大。先進的乳癌治療技術,已將罹癌後的生存期大幅延長,但乳房切除手術,對患者不只是生理上很大的創傷,焦慮、沮喪的情緒更會影響日後抗癌的信心與效果,雖能平安活著卻很痛苦。因此,在腫瘤切除手術後重建乳房,是勢在必行的重要治療項目。
「切除腫瘤能活下來就好了,幹嘛還要重建?」、「義乳看起來都很假,硬梆梆的……」早期很多乳癌病人只求治癒癌症,並未有乳房重建的正確醫療觀念。
很多人不了解乳房重建對於癌症康復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性,也因為受限於當時的醫療技術,多數人對義乳有品質不良的印象,擔心重建乳房後續問題會很多,可能經常要「進廠維修」,還可能隨時會破掉、歪掉,因而裹足不前。如果以前這些乳癌患者也能享有現在這樣進步的重建技術,人生的景況就會完全不同。有一位患者在看診時,曾提到她看見自己母親不為人知的「小動作」,內心十分不捨,「我母親在七十多歲時發現乳癌,那個年代切除腫瘤後沒有乳房重建的觀念,有一次我看到她穿旗袍的時候在內衣裡面塞絲襪,讓我印象深刻,原來愛美是人的天性,不分年齡……」後來當她知道自己也罹患乳癌時,毅然決然立刻就跟主治醫師表明要做乳房重建,而且希望是立即性重建。
以母女兩代的醫療案例來看,現在的乳癌患者比過去病友幸運一點的是:以前很多人負擔不起做義乳,醫學技術也不好,花錢重建也常被詬病是「碗公奶」、「石頭奶」,人造乳形生硬不自然,動作大一點就會走山移位,大力一點碰撞到就可能破裂漏漿,所以很多人選擇不做重建。而現在的乳房重建技術已非常進步,重建出來的乳房效果自然逼真,柔軟有彈性,不易破裂,而且副作用非常低,已沒有以前的那些顧慮。乳癌腫瘤切除後的乳房重建手術,不同於一般的隆乳整形,因手術複雜、技術要求也更高,必須細緻地考量患者乳癌的期別、病況及未來長期的穩定性,也盡量顧全病患對乳房外觀的期望。只要患者能慎選醫師,並與醫療團隊相互信賴、充分溝通,目前的重建效果都很理想。
(摘自《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方舟文化出版)
原報導連結:https://www.setn.com/News.aspx?NewsID=1342343
資深記者鍾志鵬/台北報導
真的是恐怖,令女性朋友不寒而栗的消息。乳癌權威-前林口長庚醫院院長,現安德森整型外科診所院長鄭明輝醫師,在三立新聞網奕起聊健康節目中,曝光台灣乳癌患者的年紀竟然比歐美提早10年,而且一發現通常是2期。
台灣乳癌已年輕化 年增1.6萬人竟比歐美早10年
鄭明輝醫師分析,台灣乳癌年增1.6萬人,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年輕化+一開始沒有感覺」,而且一篩檢出來就是2期,歐美是零期。台灣女性癌症發生率第1名:90%患者沒有家族病史,甚至「無感」,乳癌近幾年一路攀升成為世界癌症之冠,在台灣更是女性確診人數最多的癌症。
飆長速度很高的原因,其實和生活習慣、環境污染、慢性病都有複雜的交互關係。過去大多數人認為…乳房比較豐滿、肥胖的女性才會罹患乳癌,或是認為有家族病史、遺傳基因才是乳癌的高風險群。
但是根據臨床研究統計:90%以上的乳癌患者並沒有家族遺傳病史,身材纖瘦、年紀輕的乳癌患者也不少數,傳統的刻板印象已被推翻。
你一定要知道!台灣乳癌比歐美提早10年。
- 台灣罹患乳癌高峰年齡已下修40~50歲。
- 美國罹患乳癌高峰期在50~60歲。
- 台灣35歲以下的年輕型乳癌比例約占9%,是美國的4.5倍。
- 台灣4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約占9~10%,相較於歐美4~5%,比例高2倍。
乳癌「長這樣」就危險了 5種變異狀一定要知道
- 乳房形狀改變或凹陷。
- 乳房或腋下有腫塊。
- 乳頭有異常滲血分泌物。
- 乳房或乳頭乳暈紅腫潰爛。
- 乳房皮膚變色或橘皮化。
你一定要知道!乳癌的8個高危險族群:
- 環境汙染:塑膠製品、美妝產品、清潔劑…。
- 飲食習慣:高糖、高鹽、高油脂。
- 長期食用含塑化劑的加工食品。
- 作息不正常、常熬夜。
- 女性荷爾蒙異常。
- 曾罹患乳癌。
- 有家族病史。
- BRCA(乳癌遺傳基因檢測)基因異常。
你一定要知道!乳癌的6種篩檢方式:
- 乳房自我檢查:摸、捏、擠。
- 乳房X光攝影檢查。
- 3D乳房斷層攝影。
- 乳房超音波檢查。
- 3D自動化乳房超音波。
- 乳房磁振造影檢查。
【5秒快篩】乳癌10大誘因風險評核表曝光
鄭明輝醫師解釋,下列10個項目是臨床乳癌患者常見的共同條件,要是符合其中1項,就一定要提高警覺:
- 單側曾罹患過乳癌。
- 一等親或二等親罹患過乳癌或卵巢癌(祖母、母親、姊妹、女兒)。
- 30歲以後才生育第1胎。
- 未曾生育或未哺乳者。
- 身材肥胖或體脂偏高(BMI>30)。
- 初經在12歲以前、55歲後才停經。
- 日常飲食不健康。
- 長期(超過10年)補充女性荷爾蒙製劑。
- 經常熬夜、作息不正常與精神壓力大。
- 胸部曾接受大量放射線照射(如因疾病治療)。
快分享給女性朋友!乳癌診斷和檢查最常被問到的6個Q&A
鄭明輝醫師解釋,6個最常被問的乳癌問題:
Q1:乳房的大小和乳癌罹患率有關係嗎?
A1:一般人都認為胸部大的女生比較容易罹患乳癌,但西方女性普遍比東方女性胸部豐滿,罹癌率並沒有比較高。乳癌和環境化學汙染、荷爾蒙、遺傳、肥胖、飲食等因素也有關。加上根據臨床研究,胸部大並不會增加乳癌發生率,但若是身材肥胖而胸部大,就確實會增加乳癌的風險,因為「脂肪」是造成初期癌變和促進癌症進展的元凶之一;另一方面要注意的是「乳房密度」,緻密型乳房者務必要做定期乳房篩檢。
Q2:乳房有腫塊,但摸起來不會痛,應該不是乳癌吧?
A2:痛感是神經受到壓迫或神經發炎產生的反應,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都有可能。在乳房檢查時摸到腫塊,不能用「壓到會不會痛」來斷定是良性或惡性,惡性腫瘤還小的時候也不會痛,若大到一定程度,壓迫到周邊組織或皮膚的神經,就會產生痛覺,但那時期數都比較晚了。所以只要是在乳房、腋下發現顆粒或腫塊,就要盡早找專科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Q3:親自哺乳,較不會得乳癌嗎?
A3:女性經期、懷孕或哺乳與否,會影響荷爾蒙中雌激素的波動,但這並非造成乳癌的唯一因素,哺乳引動的泌乳激素也不是誘發乳癌的原因,乳癌發生是多方因素造成的。哺乳尚未被證實對乳癌有誘發或抑制的效果,但哺乳的時間若較長,會延後月經與排卵發生,身體有一段時間免於荷爾蒙的強烈刺激,確實有助於減少乳癌發生機率與癌細胞生長的速度。
Q4:做乳房X光攝影檢查會痛,可不可以只做超音波檢查?
A4:這2種檢查各有優勢與可能的盲點,超音波無法發現較細微的癌變和鈣化點,所以建議最好2項都做,可每年輪替,檢查結果相輔相成才能更準確。除非懷孕、哺乳期或身體疾病,連低輻射量都不能接受,可與醫師討論,暫時改以超音波或其他無輻射的檢查方式來替代。
Q5:為了乳癌篩檢更準確,是否該常做高階的精密檢查?
A5:一般人不建議做超過常規的過度檢查,根據輻射量的估計,有些類型的儀器檢查做得太多,得到癌症的機率反而可能增高,例如正子斷層掃描這類檢查,身體所承受的輻射量可能遠高於傳統X光攝影的55倍。一般情況下,一年1次乳房X光攝影,或另一年改採乳房超音波輪替檢查即可。除非本身具有本章所述10項危險因子,如單側曾罹患乳癌或有家族遺傳病史,
或是基因檢測發現有BRCA變異者等情況,經醫師建議,才需要考慮磁振造影等高階檢查。
Q6:切片檢查會造成癌細胞擴散嗎?
A6:切片檢查或切除手術都是侵入式的診斷和治療動作,但是並不會導致癌細胞擴散。而且就乳癌治療的必要性,必須先有切片化驗,確認腫瘤屬性及荷爾蒙的狀況、期別,才能決定後續的治療方式,因此無須因為擔心而不去做必須的切片檢查。
三立新聞網《奕起聊健康》,乳癌權威鄭明輝醫師分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hqocBOSX9A
原報導連結:https://heho.com.tw/archives/281951
責任編輯:賴以玲
推薦原因:戰勝乳癌,不只活得好、更能活得美!最新乳癌治療的重點,不再只是腫瘤切除與控制,更能達到乳房外觀重新再造,連對側健康乳房都可一起調整美化,上肢淋巴水腫後遺症可以根治,手臂能消腫且恢復機能,真正在身心上獲得完整康復
依照手術的時間點,乳房重建可分為「立即性重建」(Immediate breast reconstruction, IBR)及「延遲性重建」(Delayed breast reconstruction, DBR)。早期在醫學觀念和技術條件下,乳房重建多為義乳假體植入法(鹽水袋或矽膠),時間上與切除手術分開來做,多限於延遲性重建。當時的醫療觀念,擔心立即重建乳房會干擾化療或放療等其他治療項目,也擔心填充物可能會使癌症的追蹤出現困難,所以有很多乳癌患者並沒有做乳房重建。
現在的醫學和科技非常進步,乳房 X 光攝影、超音波、胸部電腦斷層、磁振造影、骨骼掃描等,檢查的儀器設備與人員操作技術皆大幅提升,乳房重建後都可以正常檢查和篩檢,不用過度擔心。
立即性重建:病患醒來時,切除+重建皆已完成
立即性重建是在腫瘤切除手術時一起進行的,這是乳房整形外科最建議的重建時機點,對患者來說有許多優點,但與切除腫瘤的手術必須完美地無縫接軌,主刀醫師的技術必須非常純熟。因為是 2 種手術一起進行,術前需要多一些時間與病人溝通,說明 2 項手術的詳情,確認病患的乳癌情況和生理條件是否適合,手術時間也會比單純切除腫瘤來得長,病患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立即性重建具有 5 大優勢:
1. 維持自信水平,避免憂鬱症與心因性免疫失調
對於乳癌患者心理健康的提升,是立即性重建一項無可取代的優勢。沒有立即性重建的患者,往往會有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沒有乳房,在等待延遲性重建的過程,病患必須經歷痛苦沮喪的情緒,非常煎熬。
乳房重建就像義肢一樣,得以補強生理失去的平衡,也能紓解患者巨大的心理負擔,如果在罹癌後能夠知道有先進的重建手術可以依靠,不需要承受「害怕失去乳房」的這種感覺,也比較不會對後續癌症治療覺得恐懼,光是這一項優點,現在回頭看我當年苦心研究、把重建技術引入亞洲,仍覺得很有意義。
2. 減少一次手術與住院天數
立即性重建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就是方便性,病患不必因為再次手術的需要,必須經歷再一次的術前準備、手術時間、住院天數。而且病患在接受乳房切除後,麻醉過後醒來,不再感到自己有缺陷,見到的已是重建後的乳房,腫瘤也已經切除,不必擔心還要準備下一次手術,尤其對現代人來說是很有效率的治療方式。
3. 減少一次麻醉風險
現在的手術全身麻醉雖然已經相當安全,風險極低,但能減少一次手術、一次麻醉、一次侵入性治療,對患者來說都有好處,相對減低了風險指數和心理壓力,整體上也提升了醫療的安全性。
4. 乳房皮膚組織保留機率高,效果更美觀
乳房立即性重建比較容易達成美觀的效果,因為乳房外科醫師會在做乳房切除時,將患側乳房的皮膚盡量做保留,甚至視情況有機會保留乳頭和乳暈,重建結果較容易達到和真實乳房接近的高水平,尤其較能保住下乳房的曲線,重建後的乳房會更真實而飽滿,皮膚神經感覺的恢復也較佳,手術疤痕也會比較小,整體來說,乳房外觀都比延遲性重建更好。
5.節省治療費用與醫療資源
在同一次手術就完成乳房切除與乳房重建,在花費上可大為降低醫療成本,醫療費用的節省最主要是住院天數減少,以及減少重複性的術前準備。1996 年美國德州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就曾經提出統計,當年乳癌切除後立即性重建所需花費約 19,000 美金,延遲性重建則是 29,000 美金,依現在的情況,同樣是乳房切除合併立即性重建較為節省醫療費用。
延遲性重建:放射治療結束,就是重建的好時機
如果不是因為要先做放射治療,會選擇延遲性乳房重建的原因,通常是患者在做乳房切除手術時,因為醫療資訊不足而失去選擇立即性重建的機會,或是因為當時恐懼的心理、擔心手術成功率等因素,暫時無法接受重建手術。建議這些患者在完成放射治療、化學治療約 3 個月後,與醫師討論進行延遲性乳房重建的適當時機與做法。延遲性重建或立即性重建,在乳房填充材料的選擇性都是一樣的,醫師會評估病患乳房切除的量體,以及身體是否能供應足夠的脂肪皮瓣等條件,決定使用「自體組織皮瓣」或「義乳植入物」重建材料,特殊情況才會以 2 種材料搭配重建。
相較於立即性重建,延遲性乳房重建手術技術較困難、要考慮比較多的面向,如乳房皮膚面積是否足以供應重建需求,前階段切除手術留下的疤痕組織及方向、淋巴結廓清後的腋下凹陷等,都是需要額外考量和處理的部分。
*挑戰點:無預留皮膚來包覆重建組織
在接受全乳房切除時,如果當時決定不接受立即性重建,乳房外科醫師就會把多餘的皮膚都切掉,再將傷口直接縫合成一條直線。若後來決定要進行自體組織乳房重建,像是使用腹部、大腿或臀部等部位的脂肪皮瓣,覆蓋在上方的皮膚非常重要。若決定使用義乳重建,或希望重建後的疤痕能像立即性重建一樣較集中,那也需要多一道程序,先植入組織擴張器,分次從皮下打水,一次約 50 cc,增量將皮膚逐漸撐鬆,待一段時間撐出足夠的乳房皮膚及重建空間,才能進行自然皮瓣或人工矽膠袋的植入。
*挑戰點:切除手術疤痕組織沾黏與纖維化
切除腫瘤後,胸部傷口癒合會有疤痕組織沾黏或纖維化的現象,在重建手術時,醫師要盡量把這些疤痕組織都先放鬆,才能做出一個漂亮的乳房,醫師在這個步驟的細心程度,對未來外觀的影響很大。
*挑戰點:腋窩凹陷必須補滿整形
乳癌細胞若有侵犯到腋下淋巴,而在切除時一併進行腋下淋巴結廓清術時,那大部分的淋巴結都會被切除掉,腋下凹陷會明顯易見,若使用腹部脂肪進行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的重建方式,在手術時除了重建乳房,也要將腋下凹陷處一併修補,才會達到最令人滿意的結果,尤其在夏天穿短袖的自由度會有明顯改善,衣著的選擇比較不會受限。
*挑戰點:必須尋找新一套血管系統
還有一項顯微技術的挑戰,現在重建乳房所擷取的皮瓣組織,都已改良為血液循環效果較好的「自由皮瓣」擷取方式,要連同腹部動靜脈一起移植到胸部,所以醫師必須在胸部找到一套健康的血管來連接,做為自由皮瓣血液循環的供應來源。而在延遲性重建的時候,有時胸背動脈會因為第一階段切除手術時的損傷而無法使用,或因為疤痕組織沾黏嚴重而剝離困難,當然,這個問題對於經驗豐富的醫師而言不是困難的,專業技術能與時俱進的醫師,大多會知道還可以採用內乳動靜脈來做為接合的血管。內乳動靜脈的手術方法比胸背動靜脈來得困難,位置比較內側,沒有經驗的醫師多不敢貿然使用,但接合的結果會比使用胸背動脈來得漂亮。因為血液供應充沛,移植的脂肪皮瓣存活性極佳,重建的乳房在內側也能比較飽滿,容易做出乳溝的形狀。
延遲性重建雖然比立即性重建有更多挑戰,但在有經驗的醫師手中都可以克服,以目前的技術都能達到自然、漂亮、永久、對稱的效果。尤其目前乳癌的治癒率已經很好,存活年期大幅延長,我們衷心建議,患者不需要,也不應該因為乳癌失去乳房而一再忍受不便,或者終生感到缺陷與遺憾,無論是立即性重建或延遲性重建都非常值得推廣。
配合治療腳步,何時開始做乳房重建比較好?
過去有一段很長的時間,乳房外科或腫瘤科醫師鼓勵病患在乳房切除後 2 年內不要做重建,原因是乳癌復發最多是發生在 2 年內。然而,近年來已不再做這樣的限制與建議,乳癌的復發率在台灣是 2〜5%,在美國約 2〜3%,權衡這 2〜5% 的復發率,比起 95% 病人的生活品質與心理創傷,這樣的長時間等待顯得不合理也不公平。協助病患早日自覺真正脫離乳癌的陰影,是乳房重建醫師最大的責任,而且現在的醫學技術更為進步,臨床經驗與實證也更為充足,對於延遲性重建究竟要延遲多久,普遍已有新的共識:乳房切除手術後必須做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的患者,一般來說,化學治療完成建議等 1 個月,白血球恢復正常之後,放射治療完成則建議等 3 個月以後,經醫師評估身體狀況,即可開始考慮進行乳房重建手術。
組織擴張器鄭氏改良法:減輕疼痛,成功撐大目標尺寸
延遲性重建,因為無法預留足夠的乳房皮膚來包覆移植皮瓣或義乳,傳統做法會需要一段時間使用組織擴張器,逐漸撐出需放入填充物的空間量體,並製造出足夠的皮膚延展面積,需要先進行手術將擴張器植入皮下,在切除腫瘤的部位安裝一個打水的突起閥(Valve),每 1〜2 週打入生理食鹽水 50〜100cc,逐次累積,必須要將皮膚撐得比對側健康乳房略大一些,約 3 個月後皮膚撐大撐鬆達到目標,再把組織擴張器取出,進行自體組織皮瓣移植或放入永久性矽膠袋義乳。
我的立即性重建手術方式通常能做到 1 次就重建完成,可以免除患者使用組織擴張器的過程。除非患者很瘦,皮膚、皮下組織很薄,那就必須使用組織擴張器。在其他醫院,臨床上很多病患每次回診打水時都會喊痛,有些患者因為疼痛的問題甚至想要放棄重建乳房,或是不想再繼續撐到預定的大小,打算半途而廢、縮減乳房重建的尺寸,不但過程辛苦,若重建治療後外觀未達預定目標也會造成長遠的影響。我仔細研究傳統的組織擴張器使用方式,發現它放置在胸大肌下,不容易撐大,也由於肌肉緊繃,所以撐大時患者會感覺非常疼痛。於是我改變組織擴張器放置的位置,放在皮膚下、胸大肌前,既可撐出較大的空間,擴張器也不易滑動位移,患者因為在打水撐大時幾乎不太疼痛,因此都能堅持做完撐大的療程,使重建的乳房尺寸順利達到預定計畫,外型飽滿美觀。
編輯/賴以玲 圖/楊紹楚
原報導連結: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7
經過乳房切除手術,特別是延遲性乳房重建,很多患者都會歷經一段無法如常穿著內衣的日子,為了考慮生理平衡與穿著衣服時的外觀,很可能需要穿著特製的義乳胸衣。乳房重建專家鄭明輝醫師在《乳癌奇蹟治癒》書中分享 6 種義乳胸衣的選擇和保養祕訣,提供癌友參考: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重點:
- 義乳胸衣款式挑選的6大注意事項
- 穿戴義乳胸衣的3步驟
- 胸衣與襯墊的清洗保養方法
義乳胸衣和以往平常穿的內衣很不一樣,有幾位原本沒有做乳房重建的患者,後來找我做延遲性重建手術,都提過類似的困擾:「穿義乳胸衣很麻煩,運動時襯墊會一直晃動,所以都不敢有太大的動作……」、「有時候舉手或彎腰,義乳襯墊就會滑動,在外面活動的時候讓我很不安心……」也有人因為義乳胸衣下緣與身體服貼度不佳,而且穿著的是連身洋裝,動作一變大,襯墊就整個掉落在地上,造成非常尷尬的場面。
乳房重建 vs 義乳胸衣優缺點比較
技術比較 | 乳房重建(立即性/延遲性) | 穿著義乳胸衣 |
---|---|---|
服貼性 | 以自體組織皮瓣重建於體內合一,無負擔累贅感 | 無法完全服貼身體,走路或運動易形成不穩定的晃動,穩定感差,動作過大時襯墊有可能滑落 |
支撐性 | 重建的乳房量體自然、柔軟,但脂肪堅挺,承重較自然不費力 | 義乳襯墊的重量主要由內衣肩帶和彈性布料來支撐,易造成肩頸疲勞與痠痛 |
舒適性 | 沒有透氣性或摩擦皮膚的問題 | 穿著較不透氣,容易悶熱、流汗、長濕疹 |
適應性 | 自體組織移植幾乎無排斥和副作用義乳植入須留意有時會產生莢膜攣縮 | 義乳胸衣和襯墊若反覆摩擦傷疤,可能造成紅腫疼痛、組織增生變厚 |
義乳胸衣的選購管道並不普及,有專業廠商特別生產製作,有些能提供量身訂製的服務,患者可以向乳房外科或整形重建外科醫師、護理師請教相關專業資訊與挑選的建議。義乳襯墊的尺寸通常會以健康側乳房的罩杯為標準,有些廠商也會提供義乳襯墊汰換加購等後續服務。
義乳胸衣款式挑選的6大注意事項
義乳胸衣的選擇和一般內衣考量重點有些不同,主要因為義乳襯墊比較沉重,另外要考慮手術傷口和疤痕的位置,盡量避免長時間磨擦造成發炎或組織硬化,選購時可注意以下幾個重點:
- 襯墊內袋要夠深
義乳胸衣必須具有深度夠、包覆性良好的內夾層,能妥善放入與取出符合患者乳房尺寸需求的義乳襯墊,避免滑動鬆脫。 - 寬肩帶設計
義乳襯墊比較重,寬肩帶的設計支撐力較好,較能穩定承受義乳襯墊的重量。另外也要有良好的內衣下圍支撐設計,才能分散肩膀承受的重量拉力。 - 胸前加高包覆
義乳胸衣的前胸上緣宜有加高設計,能增加義乳襯墊的包覆性,避免義乳襯墊滑脫外露,但高度不能摩擦到手術傷口,試穿或訂製時就要特別注意。 - 腋下適度降低
有做腋下淋巴結廓清術或前哨淋巴結切片術的患者,或是乳房切除部位靠近乳側腋下,內衣款式在腋下開口的位置宜稍低,以免摩擦到手術傷口。 - 背面式開扣
肩帶長度調節環和整件的開扣宜設計在背後,避免在前面經常摩擦到傷疤,造成疼痛或組織增生、粗硬。 - 服貼身體曲線
選擇材質良好的伸縮彈性布料,穿著時要能緊密固定義乳襯墊與身體的服貼度,襯墊比較不會在活動時過度晃動和滑脫。
穿戴義乳胸衣的3步驟
穿著義乳胸衣和一般內衣的方式類似,最大差別在於:如果是單側乳房切除的患者,義乳襯墊只有一側,放置的位置和重心要特別注意調整,穿著步驟如下:
- 義乳襯墊裝上保潔套
義乳襯墊如果附有保潔套就先套上,再放入內衣夾層袋內,比較能減少髒污和流汗汙損的問題,義乳胸衣與襯墊宜準備 2〜3 套方便日常替換。 - 內衣與襯墊定位
先穿上內衣扣好背扣,把內衣的肩帶向前拉開,再將義乳襯墊放進夾層袋內,注意義乳襯墊的底部面向身體。 - 確認胸型對稱
穿好義乳胸衣,調整雙肩帶的長度後,照鏡子確認兩側胸部高度與線條是否對稱自然,穿上外衣後再觀察一次。最好身體動一下、跳一下,看義乳的位置會不會跑掉。
胸衣與襯墊的清洗保養方法
- 清水+中性肥皂
義乳胸衣和襯墊都是服貼於皮膚和疤痕的物品,而且乳癌術後身體通常比較虛弱,免疫力也比較低下,要特別注意貼身用品宜保持清潔衛生。
通常襯墊部分用清水或中性肥皂清潔即可,以乾毛巾輕擦,放在陰涼處晾乾;內衣部分可手洗或裝進洗衣網(避免變形),以洗衣機弱水洗滌。
- 不定期汰換
義乳胸衣和襯墊也是一種消耗品,若使用時間較久,內衣結構變形、鬆垮,襯墊有髒污滲入材質中,或出現裂痕、破損等現象,就需要更換新品。
穿著義乳胸衣畢竟不是舒服自然的方式,比較適合還未做乳房重建前的過渡期,或是因為年紀較大、某些 3、4 期的病人,情況不適合作立即性乳房重建的患者。如果乳癌切除術後身體條件允許, 還是應該以乳房重建為目標,對於身心健康、日常生活的方便性,都是最好的治療方案。
(本文節錄自《乳癌奇蹟治癒》。文章由聯合文學授權「癌症問康健」轉載,圖 文經編輯並增訂小標。)
原報導連結:https://cancer.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85
手術疤痕是很多患者非常在意的問題,乳房重建專家鄭明輝醫師在《乳癌奇蹟治癒》書中分享 7 種淡化手術疤痕的方式,幫助癌友重新愛上自己的身體。以下為精彩摘要:
疤痕是與乳癌戰鬥的光榮印記,美化它是重生儀式
記得有一天診間推門進來一位可愛的「老」病人:「鄭醫師,你看我的人體藝術!」這位病人一路過關斬將,經歷多次的乳癌治療手術,成功康復後一直都很配合地維持定期追蹤檢查,那次回診,她興奮地向我展示最新「傑作」!頓時診間充滿陽光與歡笑,我和護理師不只為她的身體刺青感到驚豔,更為她變得如此開朗感到欣喜。這位病人的脖子和手腕都用刺青彩繪上自己喜歡的圖案,那些部位,曾經是淋巴水腫皮瓣移植所留下的疤痕,現在的她整個人煥然一新,就連疤痕都如重生般充滿自信與美麗。
其實,手術疤痕是每位患者與乳癌勇敢戰鬥、堅強重生的光榮印記,正向看待加上創意巧思,疤痕就不再是礙眼的「拉鍊」,「美化它」也可以成為一種慶祝自己重生的儀式。
通常乳房腫瘤切除、乳房重建或中重度淋巴水腫,都會以外科手術為主要治療法。現在的手術技術已進步到「顯微手術、超級顯微手術」的精密程度,傷口也比過去小、數量少,但像全乳房切除還是不免會留下一道比較長的疤痕。
疤痕是否美觀、平整,影響因素複雜,包括醫師縫合的技術、縫線的品質、病患的體質、術後疤痕自我照護的用心程度等。通常一道疤痕要達到穩定狀態,約需半年至1年。
除了像前述患者很有創意地用刺青來美化,還有 7 種常見的疤痕照護方式,可依個人手術狀態和體質,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照護方法。
1. 按摩疤痕:以指腹按壓,勿來回搓揉
傷口癒合後,輕輕按壓不會疼痛,就可以開始按摩了。順著疤痕以指腹同方向按壓的方式來按摩,有助於促進傷疤周圍的血液循環,使疤痕組織軟化,每天早、晚各做 15〜20 分鐘。按摩時避免過度用力或來回搓揉,以免破壞疤痕組織的平整。
2. 美容膠帶:垂直疤痕方向來黏貼
美容膠帶通常在手術後就會開始貼上,黏貼時注意膠帶方向最好與疤痕垂直,但疤痕較長時,貼平行方向較省時間。
通常建議至少貼半年至 1 年,每 2 天換 1 次,有脫落或髒汙時要換新。可利用沐浴後比較容易撕除,減少撕膠帶時疤痕被牽引拉扯而變形。若體質對膠帶過敏,可購買嬰兒用的透氣紙膠,或諮詢整形外科醫師是否有抗敏替代品。
3. 疤痕矽膠片:加壓效果比膠帶略好
矽膠片的材質比美容膠帶好,可重複使用,直接覆蓋在疤痕上,再加上膠帶加壓以免滑落。每天洗澡時拿下來,用清水沖洗一下,等皮膚擦乾即可貼上,約 1 個月換 1 次新片。目前醫療院所開立的多為美容膠帶,患者可諮詢醫師的建議或自行選擇。
4. 疤痕凝膠:單一方向塗抹形成護膜
疤痕凝膠就像是液態的矽膠片,功能與美容膠帶和矽膠片相似,但使用後的活動性較佳(如手腕或關節處)。塗抹前要先清潔疤痕表面、擦乾,取適量凝膠「順著同一方向」塗抹,靜待幾分鐘形成一層保護膜即可,勿來回塗抹或搓揉,避免破壞疤痕組織,通常建議早、晚各塗 1 次。【推薦閱讀:癌症開刀大傷口若要減少疤痕增生,術後半年是關鍵期,除疤產品使用時機、效果?】
5. 雷射疤痕美容:消除疤痕泛紅與皮膚色差
如果對於疤痕顏色或輕微突起的問題很在意,可以在手術後 2〜4 週,待傷口皮下組織癒合得較為良好時,請醫師評估是否適合透過雷射治療來淡化疤痕。現在的雷射技術有助改善皮膚和疤痕色差較大的問題。
6. 肉毒桿菌液注射:減少疤痕肥厚或扭曲變寬
根據臨床研究,肉毒桿菌能夠抑制發炎細胞的生長素,施打於疤痕周邊的肌肉,經過持續幾次的治療,疤痕會比較細、顏色較淡。
手術後大約 2〜3 週後,如果擔心疤痕太明顯、不美觀,可考慮注射肉毒桿菌液,以減少疤痕組織變得肥厚、變寬或扭曲,效果好,但費用較昂貴。
7. 除疤修復手術或類固醇注射:改善組織增生與蟹足腫
如果因為體質關係,傷疤出現組織肥厚增生的情況,要及早尋求整形外科醫師協助治療。如需採用手術方式來修復,醫師會在疤痕位置做疤痕放鬆術及 Z 整形術,術後需依照前述幾種方式來照顧疤痕,才能達到預期的美觀效果。
但如果是蟹足腫體質,則只能保守處理,可以施打皮下類固醇(通常是 Kenacort)。打類固醇時會很痛,通常會混合止痛藥(通常是 Xylocaine),約 1 個月打 1 次,共施打 3 次。
(本文節錄自《乳癌奇蹟治癒》。文章由聯合文學授權「癌症問康健」轉載,圖文經編輯並增訂小標。)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8.06.02)
作者:林口長庚乳房重建中心 鄭明輝教授及林怡伶個案管理師
「醫師,我用自體組織做的乳房重建好硬,且形狀不對稱…」、「我的自體組織乳房重建,有大範圍的脂肪壞死,我該怎麼辦?」
「我的義乳重建側好高,這樣很不方便穿衣服…」,
每次的門診時間,總是會有一、兩位來自其他醫院的病患因為乳房重建的問題前來尋求其他意見。
事後補救難度高
乳房重建這項技術看似簡單,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乳癌患者做乳房重建,除了由整形外科醫師操刀外,現在也有外科醫師協助病人做乳房重建。
然而自體皮瓣乳房重建,並非只是把皮瓣移植至胸壁就好,在乳房形狀的雕塑技術上其實是經驗的累積。
若形狀大小不對稱,必要時,需抽掉多餘的脂肪,不足處需填補脂肪,皮瓣若外擴更需要挪動皮瓣,通常調整一個形狀不好的自體皮瓣,比做一個新的自體皮瓣所花的時間還要更長。
在義乳重建部分,若是需要調整會建議重新換一個新的義乳,剝離一個空間,若是乳房側邊空間太大,義乳會往腋下部分移動,會將側邊縫固定線2-3個,若義乳較低位會在乳房下緣縫固定線,這樣才可將兩側乳房做到對稱。
建議 停看聽
乳房重建是藝術與科學的結合,當罹患乳癌需要做乳房重建時,建議大家要做3步驟:停、看、聽:
◎停:當罹患乳癌或需做重建時,別慌張,先停下腳步、深呼吸,別讓緊張的情緒影響自己。
◎看:可上網找些乳房重建相關資料,重要的是要找到好的乳癌治療團隊,及具有顯微手術經驗豐富的整形外科醫師。
◎聽:可聽聽做過乳房重建的病友經驗分享,以及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的說法。
乳房是自己的,乳房重建要選擇對自己最安全、最完美的方式,才能做得美麗及自信。
(文章取聯合報2018.02.24)
作者:林口長庚乳房重建中心 鄭明輝教授
隨著時代的進步,女性意識抬頭,乳房重建的觀念也慢慢由西方國家傳遞至亞洲國家。
然而因文化背景的差異,乳房重建的觀念及技術,也應該有所改良才能符合亞洲女性的需求。
亞洲女性身體質量(BMI)較西方女性小,乳房較不豐滿,乳頭較大且高,因此,有經驗的整形外科醫師如何為病患重建合適的乳房是非常重要的。
常自問:乳房究竟屬於誰
小馨,一名年僅35歲年輕女性,在職場上擁有人人稱羨的高階主管位階,卻在事業巔峰時罹患乳癌,面臨失去乳房的命運。
她來到我的門診,口氣無奈的敘述:「上個醫師說我的乳房小,切除後不需要重建,我沒辦法接受,失去乳房讓我感受到自己的不完整,與乳房大小並沒有關係。」
我常常在思索,也常常問病人:「乳房到底是屬於誰的?父母?先生?醫師?還是自己的?」看到小馨為自己的權益發聲,想為她帶來希望,準備量身訂做適合她的乳房。她因為太瘦,自體組織不足,義乳重建是首選,她的乳房較小,乳房重建同時進行對側隆乳,會讓她的外觀大大加分,充滿自信心。
無疤隆乳 靠一條神奇隧道
乳房重建可分為兩種,自體組織及義乳重建。對於乳房較不豐滿的女性,可在乳房重建同時,於對側做隆乳手術,其他醫師在做隆乳側時需要額外切口,例如:腋下、乳暈或乳房下緣,這會讓病患對側調整的意願降低。
林口長庚累積了18年乳房重建的經驗,並在12年前獨創對側無疤痕隆乳,以乳癌切除的舊傷口為手術切口做乳房重建,不額外增加病人疤痕,同時由乳房中間穿個隧道至對側進行隆乳手術,並在兩側乳房中間縫2至3個固定縫線,避免兩個乳房義乳相通,臨床結果不錯。
這項技術分別於2006、2011及2017年發表至國際知名整形外科期刊《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追蹤下來兩個乳房相通比例小於3%,病患滿意度大大提升。我常形容「乳房重建是雪中送炭,隆乳手術是錦上添花。」
小馨再度回門診已是3個月後,她開心的表示:「乳房重建加上無疤痕式隆乳讓我更有自信,開始穿低胸衣服,旁人更看不出我曾經罹患乳癌並做全切除,內衣要換成C罩杯,雖然花錢,但卻是甜蜜的負荷。」
看著小馨娓娓道來這段心路歷程,我知道因為乳房重建已讓她走出乳癌的陰霾。乳房重建有時不只是身體上的重建,同時也重建了乳癌婦女心理的不完整。
文/鄭明輝、林怡伶
隆乳手術在美容手術中已有好幾十年的歷史,也慢慢進化演變從生理食鹽水袋到現在的果凍矽膠。在義乳形狀部分有圓形義乳至現在最新的淚滴形義乳;手術的傷口位置從腋下、乳房下緣及乳暈等地方傷口較隱密,滿足了許多愛美的女性,也使得女性朋友們大大提升整體自信及性吸引力。
小蘭(化名)進到診間說:「多年前曾接受隆乳手術,但現在乳房變形、疼痛得厲害,而之前隆乳手術傷口是從腋下,疤痕不美,寬得像蜈蚣般,讓我也不敢穿無袖衣服。」
評估完小蘭的乳房狀況後,我問她最在乎什麼?她說:「我不想讓別人看到我的疤痕,也想改善乳房胸型。
她的乳暈直徑有3.5公分,從乳暈切口可完全符合病患不想讓人看到她的疤痕,且不易造成上緣剝離過度,能放鬆整個乳房空間,但傳統的下乳暈切口卻還是會拉寬疤痕,甚至乳暈。
考量後,我創新了隆乳新切口,使用改良式乳暈切口(簡稱TAPA),由乳暈切口開刀,但使用W形傷口,此方式就像修疤手術的血流截斷方式一樣,可讓疤痕不易被拉寬,亦可避免乳暈被拉寬,疤痕藏在乳暈內,時間越久,顏色淡了,幾乎看不出來疤痕。
這項隆乳新技術2016年發表至國際知名整形外科期刊《Plastic Reconstructive Surgery Global Open》。題目為「The Transareolar–Periareolar Approach(經由乳暈切口隆乳手術)」,病患追蹤下來,未看到疤痕變寬的情形,也無影響到乳頭的敏感度,優點是不易造成上緣剝離過度,乳暈疤痕不易被拉寬,疤痕較看不出來。
這是和傳統的乳暈下切口很不一樣的地方,然而它的限制是乳暈小於3.5公分無法使用。
亞洲女性普遍疤痕會較西方女性來得明顯,因此改良式乳暈切口(TAPA)對於愛美的女性朋友是很不錯的選擇,同時也提升了病患對隆乳手術的滿意度。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教授、個案管理師)
文/鄭明輝、林怡伶
乳癌患者小華(化名)來到門診,難過地直掉淚,她說:「乳房外科醫師告訴我,如果要全切除乳房,可以考慮做立即性乳房重建,維持身體形象的完整,但是這麼多種重建方法,我該選擇哪一種?我很瘦,若沒有自體脂肪,是不是就不能重建了?」
門診中,有越來越多乳癌病患前來諮詢乳房重建的訊息,意味著乳房重建已漸漸受到重視。
在過去,外科醫師傾向患者完成乳癌治療後,再做乳房重建;然而現在,立即性重建並不會影響腫瘤追蹤及增加復發機率,已漸漸被許多乳癌患者接受。
乳房重建有許多種方式,包含:植入物重建與自體組織重建等。而乳房重建是一門醫學與藝術的結合,需要技術純熟的整形外科醫師,並受過完整的整形外科乳房重建手術訓練,才能將重建的乳房做得形狀及高度對稱,擁有自然弧度且飽滿的乳房;而未受過乳房重建手術訓練的醫師雖然會開刀,卻不見得會做乳房重建。
亞洲女性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較西方國家年輕10歲左右,其特質為年輕化、身材嬌小,乳房較不豐滿。自體組織乳房重建能提供較佳且滿意的效果,但對於「低身體質量指數」(Low BMI)的患者,卻沒有足夠的自體組織做乳房重建,所以直接植入物重建,或分為兩階段(先使用組織擴張器,再移除組織擴張器、放植入物)便成為首選。
植入物乳房重建是一個較簡單的重建方式,對於自體組織不足、不希望手術時間太久或住院天數太長的患者而言,是很好的選擇。 要提醒的是,植入物重建可能會發生合併症,包含:較不自然、莢膜攣縮、感染或植入物破裂,也不建議即將接受放射線治療或已接受放射線治療的患者使用。
對於較瘦且對側正常乳房較堅挺的女性,進行立即性乳房重建時,植入物乳房重建成為最主要的選擇,也有不少患者同時進行對側隆乳手術。
一般來說,年輕女性接受植入物重建,能達到較堅挺的乳房重建效果,較適合年輕的患者。
依據我們的臨床經驗,亞洲女性通常在乳房切除時,可立即進行一次性放置植入物重建,因為只需要較小的乳房植入物(平均為283ml),不僅可免除病患失去乳房的恐懼,也可避免承受再一次手術的痛苦。
(作者分別為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教授、個案管理師)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5.10.17)
作者:林口長庚整形外科 鄭明輝副院長
門診中,總是會遇見1-2位患者,低頭走進診間,看診時沒有自信,甚至不太敢說明來意,在我輕聲詢問:「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她們常是含淚小聲回答:「我想要做乳房重建。」原來她們因為乳癌而切除了乳房,失去乳房後,讓人生有著巨大的改變,包括了生活的不方便及心理的衝擊。
林口長庚醫院乳房重建中心至今已完成1163例乳房重建手術,其中602例是使用「顯微游離皮瓣」進行乳房重建,也就是醫療團隊利用顯微重建手術,取用「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做乳房重建,協助失去乳房的女性找回自信,恢復生活品質。
「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是使用腹部脂肪皮瓣移植,做法是使用下腹部的脂肪皮瓣,加上一組供應皮瓣的動靜脈血管,移植到缺損的乳房。
過程中,會使用比頭髮還細的線縫合,這個部分需要在顯微鏡下接合,技術層面較高。皮瓣因為有血管的供應,不會壞死,再將腹部脂肪雕塑成乳房形狀,而這是手術最困難的部分,需要很有經驗且技術純熟的醫師,才能將皮瓣塑造出與另一側乳房形狀對稱、擁有自然弧度且飽滿的胸型。
然後將上腹部皮膚往下拉,再打一個小洞,露出原來的肚臍,將傷口縫合,做一個腹部整形術,讓肚子具有縮小腹效果。
「橫腹直肌皮瓣」是另一種使用腹部皮瓣做乳房重建,其與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最大的不同在於需要犧牲橫腹直肌,術後腹部會較疼痛、腹部後遺症較多。(作者為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長庚醫學院整形外科教授)
健康小叮嚀 ─ 腹部皮瓣乳房重建比一比
◎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DIEP flap)
- 手術時間:6-8小時
- 作法:將腹部皮瓣包括皮膚、脂肪連同動靜脈轉移到胸部,將其血管以顯微手術與胸部血管連接。
- 優點:自然、對稱、柔軟;保留腹部肌肉,術後不會腹部無力,傷口較不痛、恢復快;成功率98%-99%。
- 缺點:手術及住院時間較長、部分脂肪壞死範圍小、技術層面較高。
◎局部橫腹直肌皮瓣(Pedicle TRAM)
(文章取自自由時報2015.01.02)
作者:林口長庚整形外科 鄭明輝副院長
令人滿意的乳房手術,是希望創造出對稱且美麗的乳房,然而,漂亮的乳房,關乎個人審美觀念及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而有不同想法。
亞洲女性和西方女性比較起來,身材體型較瘦小,乳房較不豐滿、乳暈較小顏色較深、乳頭相對較大且突出。相較於白種人,亞洲人的疤痕較明顯。因此,在做乳房手術時,會盡量將疤痕藏在較隱密的位置,這是重要的考量因素。
在亞洲,隆乳是最常見的乳房手術。大部分的女性認為乳房大小以C-D罩杯最為迷人,因多數女性本身的乳房可能只有A-B罩杯。隆乳手術的首選方式是以生理食鹽水袋或矽膠植入物。
另外,有些人在過去20-40年間,至美容院或坊間診所注射液態矽膠或神奇凝膠(聚丙烯醯胺)來達到隆乳效果,特別是在中國內地及東南亞地區最為盛行,但也導致了許多合併症,例如:乳房硬塊或變形、神經毒性等問題產生。
隆乳術前評估是很重要的,其胸廓評估,常見胸廓發育不全而呈現乳房不對稱、單側胸廓凹陷及輕度脊柱側彎,即稱為前胸廓發育不全,在手術時須特別注意兩側乳房植入物放置的大小,才能達到令人滿意及對稱的乳房。
若乳房組織較薄,會建議將植入物放在胸大肌下,藉由胸大肌覆蓋,較摸不到植入物袋子邊緣,外觀看來較自然。
有人稱胸大肌筋膜下的平面也可以放入植入物,事實上,這層筋膜與胸大肌黏得非常緊,無法完全剝離,即便要剝離也常剝破不完整,故筋膜下的平面是與乳腺下的平面相同。
隆乳的切口可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或側緣進行手術。西方國家的女性傾向從乳房下緣切口,並放置在乳腺下,可達到自然且活動性較佳的胸型;然而,亞洲女性大都不希望在乳房上留下疤痕。
◎從腋下切口:可將疤痕藏在腋下皺摺,是多數人喜愛的方式,其缺點是穿無袖衣服會看到腋下疤痕,且腋下切口距離乳房較遠,手術有時無法完整剝離乳房下緣。
◎其次是乳暈周圍的切口:乳暈直徑大於3.5公分可做,較不容易造成乳房剝離過度,其缺點是可能會破壞部分乳腺組織及神經。
◎乳房下緣切口:疤痕會藏在乳房下緣,其缺點為剝離乳房下緣過度,會造成植入物下移。
◎乳房側緣切口:不會造成乳房下緣剝離過度和義乳下移,是不錯的切口選擇。
對於少數乳頭較大的人進行隆乳手術後,會將乳暈及乳頭撐大,因此在隆乳手術的同時會進行乳頭縮小術,具有畫龍點睛達到加分效果。
(文章取蘋果日報2012.04.08)
乳房重建權威
國內每年新增8000名乳癌患者,乳房切除後重建比率卻不到5%,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12年前投入內視鏡乳房重建領域,至今已幫助600多名失去乳房的女性重建乳房、找回自信。他說,乳房重建手術就像「移花接木」,雖然手術繁瑣,但看到患者術後人生從黑白變彩色,成就感難以言喻。
醫術創新不藏私
鄭明輝從醫之路是無心插柳,高二時算命師告訴他爸媽:「你兒子適合從事拿刀的工作。」因這句話,鄭明輝高三從理工轉到醫組,繼而成為整形外科醫師。
1998年是鄭明輝白袍生涯的轉捩點,時任長庚大學醫學院長的魏福全指派他到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專研乳房重建,行前還叮嚀:「務必成為亞洲頂尖的乳房重建權威!」鄭沒有辜負期待,1年2個月的研習帶回許多新觀念、技術。
鄭明輝3年前首創獨步全球的「深下腹動脈穿通枝皮瓣術」,抽取患者的腹部脂肪用於乳房重建,改善傳統鹽水袋重建乳房的異物感,還有豐胸、對稱的效果,這項創新手術去年底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整形與重建外科手術》上。
台灣的乳癌患者切除乳房後,有1/4罹患憂鬱症,病友羅麗容19年前罹癌切除左乳,每天以淚洗面,不敢在老公面前脫上衣,11年前她找上鄭明輝,鄭耐心解說重建乳房手術過程,讓她決定給自己一次機會。左乳重建後,羅麗容找回人生希望,並且和其他乳房重建的病友組成舞團,大跳肚皮舞、印度舞散播歡樂,下個月還受邀到美國表演,鼓勵乳癌姊妹們勇敢重建。她也和鄭明輝從醫病關係變成好朋友,「沒有女人不在乎乳房,鄭明輝的技術讓我們看見希望。」
林口長庚整形外科醫師黃嫆茹是鄭明輝的學生,他說:「老師從不藏私,常鼓勵我們創新手術方法,減輕患者不適。」和鄭明輝共事多年的護士林佳佑說,鄭自我要求高,乳房重建後的外觀即使患者滿意,若達不到他的標準還是會主動幫患者手術調整,因此許多名人都指定他開刀。
籲養成追蹤檢查
鄭明輝說,國內乳癌患者的平均發病年齡約40歲,他建議年過30歲的女性,要養成每年看一次乳房外科的習慣,家族有乳癌病史的女性,更需接受乳房攝影、超音波檢查,加強定期追蹤。◎記者蔡明樺
鄭明輝小檔案 50歲
家庭:已婚,育有3女
專長:內視鏡隆乳、縮乳手術,乳房整形、重建手術
學歷:中山醫學大學醫學系、長庚大學醫務管理碩士、美國安德森癌症中心研究員
經歷:台北長庚醫院整形外科美容中心主任、廈門長庚醫院執行董事
現職: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
(資料來源:鄭明輝醫師)
健康有Paul力第四十五集播出囉!
隨著生活型態的轉變,人們罹患癌症的機率也逐年增加,在2020年 #WHO 更是公布乳癌超越肺癌,成為最常見癌症之一,此消息一出讓人們都人心惶惶
今天健康有Paul力就邀請到乳癌乳房重建、淋巴水腫的國際權威 A+ 安德森整形外科的院長 #鄭明輝 醫師來到我們的節目,他將最新的 #顯微乳房重建手術 概念及技術引入亞洲,成為全亞洲第一位榮獲美國顯微外科醫學會 Godina 獎的醫師
同時他首創 #淋巴水腫診斷標準 ,著有「 #淋巴水腫手術原則 」一書被翻譯成多種語言版本,指導全球醫師治療3億病患,今年更是推出「 #乳癌奇蹟治癒:乳房再造權威鄭明輝乳癌完全康復指引 」來造福患者和患者親屬們
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醫師跟大家分享關於乳房重建和淋巴水腫手術的知識吧!
本集收錄:
乳房重建手術
:醫師為何引進這項手術?手術的目的及方式?
對患者的重要幫助
:乳癌治療手術後如何面對自己的乳房?重建後有哪些好處?
淋巴水腫認知與治療
:簡述淋巴水腫的特點和影響及醫師採取何種方式治療?
健康知識宣導和著作
:分享鄭醫師最新著作中乳癌的治療和康復指引
健康有Paul力第四十五集開播囉!#精彩內容不容錯過 #健康有Paul力
➤ 製作單位: 輕鬆電台 FM 96.9 Chillax Radio
➤ 協力單位:#衛生福利部基隆醫院、#台北市藥師公會、#新北市藥師公會、#家安藥師藥局
➤ 收聽方式:今天下午7點,北北基地區的朋友記得鎖定FM96.9 & 官網現在可即時收聽囉
➤ 官網傳送門:https://www.chillax969.fm/
完整內容請點選連結收聽
Spotify|https://reurl.cc/WG5mMe
KKBOX|https://reurl.cc/AAQrYY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516xQV
sound on|https://reurl.cc/K0